连日来,依托航空港的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被国际民航组织誉为“罕见的郑州速度”的郑州空港机场二期工程投入使用,郑州、开封、焦作等地市民乘城际轻轨即可直达机场t2航站楼等喜讯,使郑州航空港区接连登上展示开放成果的新“t台”。
这个新“t台”,这两天,摊上大事了!那就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2014~2040)》进行了批前公示。这个规划可不简单,未来20多年,一个和现在郑州市建成区一般大小的城市将出现在郑州东南方。郑州城市框架将发生大变化,这直接影响到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买房置业干事业,快看过来!
1、未来,港区跟如今郑州建成区几乎一样大
规划范围为南至炎黄大道,北至双湖大道,西至京港澳高速,东至广惠街(原线位),规划面积约368平方千米(不含空港核心区)。
这也意味着到2040年时,港区总规划用地的面积将和如今郑州市建成区的面积(382.7平方千米)几乎一样大。
其中,将空港核心区,以及广惠街(新线位)以西、炎黄大道以北的拓展预留区作为重点协调区,将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作为规划研究范围。
2、看人口:港区未来人口260万,相当于金水区+郑东新区
再造一座“新郑州”,具体这座新城将承担什么功能呢?
按照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建成生态智慧航空大都市主体实验区。
主要功能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另外,按照规划,至2040年,港区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规模为260万人,超过目前郑州市金水区和郑东新区常住人口总和。目前,郑州市郑东新区和金水区常住人口总和约243万人(2013年数据)。
而该规划期限为2014—2040年,其中近期为2014—2020年,中期为2021—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0年,远期至2040年。
3、看产业:港区打造三大产业,看看都有啥
重点发展具有临空指向性和关联性的高端产业,培育临空高端服务功能和知识创新功能,构筑中原经济区一体化框架下具有明显特色和竞争力的空港产业体系。
航空物流业:以国际中转物流、航空快递物流、特色产品物流为重点,完善分拨转运、仓储配送、交易展示、加工、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高端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精密仪器制造业,打造区域临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地,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科技研发、高端商贸、总部经济等产业,打造为区域服务的产业创新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
4、看布局:未来将有两条滨河景观廊道
一核领三区:以空港为发展极核,围绕机场形成空港核心区。以轴线辐射周边形成北、东、南三区。
两廊系三心:依托南水北调和小清河打造两条滨水景观廊道,形成实验区“X”形生态景观骨架。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形成三大城市中心:北区公共文化航空商务中心、南区生产性服务中心、东区航空会展交易中心。
两轴连三环:依托新G107、迎宾大道打造城市发展轴带,形成实验区十字形城市发展主轴。同时结合骨干路网体系形成机场功能环、城市核心环、拓展协调环的三环骨架
空港核心区:主要发展航空枢纽、保税物流、临港服务、航空物流等功能。
城市综合性服务区:集聚发展商务商业、航空金融、行政文化、教育科研、生活居住、产业园区等功能。
临港型商展交易区:主要由航空会展、高端商贸、科技研发、航空物流、创新型产业等功能构成。
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主要由高端制造、航空物流、生产性服务、生活居住等功能构成。
5、看交通:郑州客运南站将坐落于此,将建有轨电车
1.空铁一体化枢纽核 以新郑机场和郑州南站为核心,以实验区为平台,将航站楼、航空货站、高铁线、城际线、城市轨道、道路系统等交通设施一体化无缝衔接,构建多式联运平台,打造空铁一体化枢纽核,构筑陆空结合的国际交通枢纽龙头。 2.铁路 建设郑万高铁、郑合高铁、郑机城际、机登洛城际和机许城际,预留机场至开封、商丘城际线位,实现空铁交通核对邻省、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等多圈层的紧密辐射。 3.高速公路 依托都市区高速路网规划,建设商登高速和机西高速,与现状郑民高速、京港澳高速组成实验区环状高速路网,打造空铁交通核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4.客运枢纽 规划建设郑州南站、北区交通中心、东北站、园博园站、苑陵故城站、八千站、东南站共七处对外客运枢纽。 5.物流体系 建设“八横五纵一环”的货运主通道网络,覆盖机场货运区、主要工业区、仓储物流区。改造提升登杞铁路,为实验区南部工业园区提供货运服务。从郑州南站引入高铁货线接入空港核心区内的空铁联运区,实现大宗高铁快件直达机场货运区。
1.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网为组团格网状,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层次进行规划建设。快速路系统由“六横四纵半环”组成,构成城市内部路网骨架的结构性主干路由“九横八纵两半环”组成。 2.公共交通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新型中运量公交系统为骨干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由6条线路构成的“五横三纵”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171.4千米。引入现代有轨电车和快速公交构成的中运量公交系统,共规划9条线路,总长度120.1千米。公交车辆配置标准为22标台/万人,公交车车均场站面积按照300平方米/标台控制。